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教育学探索(下篇)

时间:2015-11-02 10:54 点击:
(一)掌握三种逻辑:知识逻辑、生活逻辑和教育逻辑 教材作为有选择性地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载体,要尊重学科逻辑,把最可靠、最有价值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德育教材概莫能外。相比其他教材,德育教材的学科逻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第一,难以从某一个概念或逻辑
  (一)掌握三种逻辑:知识逻辑、生活逻辑和教育逻辑
  教材作为有选择性地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载体,要尊重学科逻辑,把最可靠、最有价值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德育教材概莫能外。相比其他教材,德育教材的学科逻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第一,难以从某一个概念或逻辑起点出发,演绎出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代表了人类文明多方面的普遍的价值共识,怎能由某一个价值观为逻辑起点而推演出来?第二,道德知识不是一堆僵死、枯燥的概念、范畴,而是生活的智慧。因此,德育教材的知识逻辑必须遵循生活逻辑,通常的表达就是: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生活是有主体、有过程、有价值向度的,是由需要来推动的。德育教材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归根到底是要了解、满足、引导学生的成长需要。
  尽管上述认识对于教材编写和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极其重要,但它们只是观念性的,还必须进一步具体化、细节化和可操作化。首先,德育教材的学科逻辑,既指一般性的道德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更要深化为每个核心价值观的多种逻辑层次。以核心价值观之"诚信"为例,它有四个层次:不撒谎,讲真话;说话算数,一诺千金;个人诚信;国家和社会诚信。其次,学生的生活逻辑,要具体化为学生在不同时(每一学期、每一个月,甚至每一个周)空(生活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祖国、世界等)的生活需要,以及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核心价值观进德育教材,那就意味着要了解、掌握一到九年级学生的所有成长需要和发展序列。事实表明,这是相当困难的。理论上,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学只是提供了学生心理、道德和价值观发展的概要性的年龄特征,无法代替学生实际生活中成长变化的具体过程以及面临的冲突与矛盾。实践中,尽管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但是他们无法准确说出学生的成长需要,更没有能力勾画出一到九年级学生的成长需要序列。
  教材编写者如果没有掌握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的逻辑层次,没有掌握一到九年级学生的成长需要,肯定编写不出高质量的教材。即使掌握了这两个逻辑,也不一定就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因为,教材编写还受到第三个逻辑,即教育逻辑的制约。
  此处的教育逻辑,不是指与主观认识相对应的客观规律,而是融客观规律与主观认识于一体的教育创造、教育实践智慧。对于教材编写而言,就是用什么样的知识、话题、材料、关系、活动和情景等来组织教材内容,展开教育过程。仍以诚信教育为例,假使已经区分了诚信的四个层次,也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成长需要,但是,对某一具体年级,究竟如何组织诚信主题的教材内容?用什么故事?安排什么活动?阐述何种道德知识?以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诚信度?"狼来了"道德原型故事,对小学低年段学生尚可;但是对小学高年段学生,无疑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招致学生反感。那么究竟用什么样的故事或活动或知识或情境或问题来组织呢?这正是德育教材编写的特殊困难。这种教材编写之难,其实就是教育学之难。不仅要掌握知识逻辑,还要通晓生活逻辑,更要形成教育逻辑。
  (二)打通三个世界:符号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
  教材是以文字和图形等语言符号形式来反映课程内容的,它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符号世界。"人是符号的动物",不仅像一般动物那样,通过身体和感觉器官来感受世界,形成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其还通过符号来表达、识记、认识、理解和改造世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教育,第一层次是符号学习,即对核心价值观能读、能认、能写、能背;但如果仅停留于这个层次,那只能称之为语言学习,属于语文教学,还不是价值学习和价值教育。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当然要以第一层次的语言学习为基础,特别是小学低年段的儿童,有必要识读、记诵。但仅有符号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人第二、第三个层次。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